飞声腾实网

云南有座完全建在山顶的县城,四周都是悬崖,宛若“天空之城”

云南有座完全建在山顶的县城,四周都是悬崖,宛若“天空之城”

通常,天空之城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地的云南有座时候,都喜欢“逐水草而居”,完全宛很少会选择住在远离水边的建山山上。但是县城悬崖到了云南省,各种与地形有关的周都怪象,都变得不再奇怪;各方面的天空之城多样性本就是云南的标签之一。在云南的云南有座红河县,拥有3万多人口的完全宛县城迤萨,完全位于独立山峰的建山山顶,四周都是县城悬崖悬崖。当地人如此形容这里——“城是周都一座山,山是天空之城一座城”。

山顶为何会出现“天空之城”?

2000多年前,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完全宛痕迹。而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山顶居住,而不是山脚下的红河边,历来说法不一。迤萨是彝族卜拉语“干旱缺水”的意思,当地有民谣唱道:高高山岗是故乡,左有河来右有江,山高难把五谷出,水大难作救命汤。

于是,有人认为山下河谷地区闷热难耐,不适合居住,反而山顶凉爽宜人;还有人认为山下的地貌多为起伏山地,几乎没有连片完整的平地;而山顶却有面积可观的平坦空地,可供人类世代栖息繁衍。

到了清代至民国,此地又处于滇东南前往滇南的重要贸易通道;许多内地的马帮商旅移民至此,为了守住财富,他们选择在山顶上建造易守难攻的堡垒。因此,如果了解迤萨县城的历史,你会发现此地的过去与马帮息息相关,甚至被称为马背上驮出的城市。

马帮兴盛,一切为了生存

早在清乾隆年间,迤萨的铜业使其鼎盛一时;然而随着资源枯竭铜矿停产,迤萨的经济也一度陷入萧条。缺田少地的迤萨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,开始走马帮。他们翻山越岭、爬坡过坎,艰难地开通了11条商路,其中包括前往缅甸、老挝、泰国等地的跨国商路。

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,这段时间是迤萨马帮的发展巅峰。每年有上百队马帮、近千人出国经商,出国已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尚。后来,迤萨也成了云南三大侨乡之一;红河县在外华侨有1万余人,75%的归侨侨眷都生活在迤萨镇。

衣锦还乡,侨乡初现

不仅是物资交换,钱财流通,马帮的兴盛也带回了外界的文化。由于当时东南亚诸国已成为英法的殖民地,出现了欧式建筑;马帮商队们看得多了便耳濡目染,衣锦还乡后,也将这种异域风格建筑带回了迤萨,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。这也是为什么迤萨镇看不到太多少数民族风情的建筑,反而更多的是传统中式风格与法式风格建筑。因此被誉为“江外建筑大观园”、“江外小香港”。

在如今的迤萨,人们依旧习惯把迤萨老城称为马帮古城。古城有东门街、南门街、西门街、北门街等街道,延伸出去的各条巷子里,隐藏着不少风格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,依旧诉说着当年马帮文化流传下来的历史烟云。

中西合璧的“城堡式”民居

古城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,无疑是花五年时间建成的红河县博物馆,依托“姚初院(姚肇宗宅院)”和“钱二官院(钱万兴宅院)”两座民国时期大宅建成,是侨乡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。这里既是迤萨镇的东城门,也是“城堡”;不仅外观霸气,还兼具实用性。坚硬无比的墙上设有明暗两种防御射击孔,楼房过道还有防御门;虚实相间,军事防御设计突出,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。

参观红河县博物馆,仿佛走进中西建筑博览园;中式的天井、江南的花窗、法式的回廊、北方窑洞的拱门,无不显示着这座城堡的中西结合。而在未通公路的年代,姚家大院依旧大面积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泥,来建造自己的宅邸。水泥皆是从越南“进口”、由马帮带回;曾经的豪气与阔绰,如今在踏入姚家大院后依旧能感受到。

战火已去,这座“天空之城”依旧如同一段传奇,盘踞在山峰之巅。它如一位饱经世事的百岁老人,守候着小镇;游客们也可以通过古城老建筑的风貌,一睹当年侨乡沧桑而辉煌的历史痕迹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飞声腾实网 » 云南有座完全建在山顶的县城,四周都是悬崖,宛若“天空之城”